2022年9月10日星期六

三個已式微的傳統中秋習俗

今天是中秋佳節,但在世道不靖、親友被迫分隔異地的香港,當然說不上甚麼節日氣氛。另一方面,為大家熟悉的賞月、月餅和燈籠等傳統亦不需老調重彈,故今次乘機分享以下幾個早已式微的本地傳統中秋習俗,或許更有意思

機動花牌

上世紀六、七十年代放喺月餅舖門前嘅戲曲人物故事箱,主題係「張飛夜戰馬超」,據說除咗公仔有動作,背景仲會出現日升月落嘅變化。(圖片來源:香港歷史博物館[藏品編號E1972.116〕)

機動花牌俗稱「吊公」,是一種裝飾性的紥作,主要用馬達、皮帶、銅鑼、燈泡、紙糊木偶等部件,組裝成一個會發聲,並有人物來回活動的公仔箱,其主題通常是章回小說或歷史故事,例如嫦娥奔月、三英戰呂布、關張古城會等

當機器開動時,戲台中間的人物便會活動,或自花牌底部直升牌樓頂部,每個布偶都會根據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形象,擺出不同的造手和姿勢。場景和人物配以閃燈,加上噹噹的聲響,仿如上演一齣戲曲劇目。機動花牌在1960至1970年代曾經十分流行,每逢中秋佳節,中式酒樓及餅店外都擺上這些機動花牌,以招徠顧客。可惜隨著電視普及,不少餅店改用電視廣告作宣傳,這門由本地紥作師傅發明的民間工藝早已式微

豎中秋

粵諺有云:「八月十五豎中秋,有人快樂有人愁;有人樓上吹簫管,有人地下皺眉頭。」 。所謂「豎中秋」(或作樹中秋),即豎起彩燈,掛在屋簷下或天台上,與明月爭輝,是流行於廣州與珠三角一帶的節俗,約形成於清中葉,盛於民國年間。民國《中華全國風俗志》中〈廣州歲時紀〉記載:「是夜,各家以小燈聯續,多數砌成字形,或特殊形,高揭於家屋之高處,曰慶賀中秋,俗曰「樹中秋」。滿城燈火,如明星羅列…」。同書〈廣州之中秋節二〉又解釋:「蓋廣州屋宇,多有樓台,中秋之夕,咸豎旗於台上,飾以燈籠,富家所懸燈籠,或至百數,砌成慶賀中秋等字。」

戰前香港亦同樣有此習俗,根據《香港掌故 (二集)》 記載,當年中秋最流行一種叫「批皮燈」的綵燈,由六個正方形篾框再糊上彩紙構成,燈中燃燭,其上穿繩,其下加裝飾流蘇。至於如何「豎中秋」,人們通常是橫掛一對燈籠在短竿上,然後再豎於高杆上。更講究隆重一點的,就先紮糊一個較大像倒轉凸字形的彩門燈,下邊再綴上兩行由多個批皮燈組成的兩行燈,豎起來更威風凜凜。在當年的中秋,鄰近的孩子都會舉行非正式的豎中秋比賽,鬥豎得高、豎得燈數多,,同時也會鬥所豎的燈籠是否紮糊得精巧搶眼

隨著社會演變和經濟發展,加上現今的樓宇早已沒有騎樓(而天台就幾十樓高),這種大街小巷家家戶戶自發張燈結彩,到處火樹銀花的「豎中秋」早已不復存在,只餘下各商場吸引人流的節日裝置,和各區議會粉飾太平的燈飾工程

降仙請神

從前,部分鄉村在中秋節期間會有請野神上身的習俗。這些習俗本來並不一定在中秋舉行,但由於農曆八月十五的月亮最大最圓,是全年最「陰」的一夜,最適合舉行「降仙」請神的儀式

當日晚上婦女會拜月亮,祭品包括月餅、柚子以及各式水果。在西貢井欄樹村流行一種叫「伏沙牛」的儀式,參與者會在睡眠狀態中唱歌,除非被水潑醒,否則不會自己醒來。至於衙前圍村的村民,於中秋前後的每天晚飯後,會讓男童睡在席上,村人打鑼鼓唱歌,請「野神」上身。諸童一個一個的輪流來請神,上身後便會耍功夫,舞刀弄槍,頭撞磚頭,甚至以香燒身,皆沒有傷痕。最後要以冥錢灼身,才得解咒

根據村民解釋,中秋請神的目的不是單單的娛樂,當男童被野神附身後,眾人問他問題,他都能一一回答。這種迷信與富神秘色彩的儀式早已在香港式微,也不再在中秋期間進行


延伸閱讀


〈中秋之「豎」〉

農曆八月十五,是中國的傳統節日──中秋,是以秋季已去掉一半而得名,中秋向稱「月亮節」,一般都於月出的夜間,陳瓜果、燃香燭來拜月亮,然後合家團圓的一邊賞月一邊吃瓜果,食品中當然少不了應節的月餅一項了。

在中國許多地方,中秋節都只與月亮有關,只有包括港澳在內的華南,卻於中秋節賞月之外,還與燈、火等攀上關係。這就不知道是不是與流傳下來的「雲掩中秋月,雨灑上元燈」這句預測天氣的古老諺語有關連。

六七十歲的老街坊,當會記得童年常聽孩子們唱的「八月十五豎中秋」。其中這一個「豎」字,就是把中秋應節的燈彩高高地豎起來的意思。在當年,這也是過中秋節的一個應時娛樂節目。
當年的豎中秋燈彩,都是用竹篾紮框,再糊上彩紙而成,燈內可燃燭以照明。這樣的中秋燈彩當年很少人紮糊好了拿出來賣,要豎中秋就得自行製造,所以紮燈與豎燈,都是當年青少年學做手工、表演功夫的一個機會。

老街坊還記得,那時流行的中秋燈,有楊桃燈、兔仔燈,但最流行的還是一種叫「批皮燈」的燈,這是用六個正方形篾框構成,糊上彩紙的燈,燈中燃燭,燈上穿繩,燈下加裝飾流蘇,相當簡單而好看。通常是一對橫掛在短竿上,然後再豎起於高杆上,這就叫豎中秋了。更隆重的是先紮糊一個較大像倒轉凸字形的彩門燈,下邊再綴上兩行由多個批皮燈組成的兩行燈,豎起來就更是威風凜凜了。

在當年的中秋,鄰近的孩子都會不聲不響地舉行非正式的豎中秋比賽,鬥豎得高,鬥豎得燈數多,同時也會鬥所豎的燈紮糊得精巧搶眼。當然,這樣比賽是沒有獎品的。

昔日環頭環尾較僻靜地區,有些孩子愛在中秋夜燒花塔,那是先搜集被棄的殘磚破瓦,用心疊砌成一座尖塔,再在塔底內放上些易燃的紙料竹木等東西,澆上油才引火來燒,並不斷加添燃料,燒到整個花塔通紅為止。

當年的新界,也有人在中秋夜燃放發亮而又能滿天飛的孔明燈,但因墜下時容易造成火災,所以後來就被禁放了。

載子羽編:《香港掌故 (2集)》 (1986)


〈老香港的節日及風俗〉(節錄)

五. 中秋伏沙牛

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,晚上的月亮又大又圓,是全年最「陰」的一夜。當日的早上,衙前圍村的村民殺雞拜祖先,晚上則拜月亮,傳統以來是婦女所進行的,祭品包括月餅、柚子以及各式水果。其實中秋的活動不是一晚的,從初一到十五,老香港居民都流行請野神上身的活動。在西貢井欄樹村,特別流行「降仙」的玩意,村民稱為「伏沙牛」。據訪問,參與「伏沙牛」者,會在睡眠狀態中唱歌,除非被水潑醒,否則不會自己醒來。至於衙前圍村的村民,於這段日子的每天晚飯後,讓男童睡在席上,村人打鑼鼓,唱「生牛仔」, 「生牛王」等歌,請「野神」上身。諸童之神不同,有茅山師傅,崑崙師傅,崆峒師傅等等。奇怪的是,即使平日不打功夫,上身後便會耍功夫,舞刀弄槍,頭撞磚頭,甚至以香燒身,皆沒有傷痕。一個一個的輪流來請神上身。若以冥錢灼身,才得解咒。從上述的記錄看來,打鑼唱歌是一個請神的重要過程,相當於唸咒,中文大學的研究人員在1982年於衙前圍進行訪間的時候,收集了其中一首歌的歌詞,稱「樸生牛歌」,歌詞如下: 「生牛仔,二橋威,打起頭鑼作起威,一眾生牛條下落,問你聞風幾時來,來就來,唔來四邊人走開,鐵打擔桿都擔斷,石頭明火化麈滅,今年遇着明風打,明年遇着萬興堆,抬得起,是君子,抬唔起,是小人,師父大震。」據當時的訪問,中秋請神的目的,不是單單的娛樂,當男童被野神附身後,眾人問他問題,他都能一一回答。

張瑞威著,載蕭國健,游子安編:《鑪峰古今--香港歷史文化論集2013》(2014),頁21-40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

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,即七欖 或「Hong Kong Sevens」,是香港最重要的國際性欖球賽事之一。賽事成立於1976年,每年3月下旬或4月初由該週五開始,由香港欖球總會 一連三日在香港大球場舉行,吸引世界各地欖球隊來港參賽,不少欖球迷亦會專程來港觀看賽事 1975年,香港欖球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