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6月23日星期三

【蘋果簡史.娛樂】狗仔文化改變娛圈生態 被杯葛、唾罵的蘋果娛樂版 封殺中覓出路 (轉載)

創刊 26 周年的《蘋果日報》,因警方以國安法拘捕多名高層、凍結集團資產,以致難以運作,最後一份實體報紙將提早於明(6 月 24 日)出版,消息指目標印刷一百萬份。

以狗仔隊、小報文化打響名堂的《蘋果日報》娛樂版,多年來偷拍、追蹤明星名人,揭發隱私吸引閱讀,創刊時揭發高齡亞姐宮雪花曾結婚產子,追查其入獄經歷及與兩名兒子同住;2009 年獨家頭版刊出首富李嘉誠之子李澤楷與女星梁洛施秘密拍拖產子;前年的「安心事件」,又踢爆歌手許志安與黃心穎車廂偷情,事後許要即晚開記招向太太鄭秀文道歉,以平息事件。

譁眾取寵的新聞取材為《蘋果日報》招來爭議,創下高銷量同時亦惹來杯葛和官非,港人對之又愛又恨。另一方面,《蘋果》立場崇尚民主自由,敢於挑戰霸權,在娛樂版亦可見一斑,2013 年《蘋果》公然支持政府發牌予王維基的香港電視,惹來「大台」TVB 不滿,下令封殺,至今七年未解。

有入職六年的《蘋果》娛樂記者向《立場》表示,最不捨的是自由的精神。「嗰種自由係,你做古仔、做題目,去採訪、去發揮嘅自由;諗嘢、講嘢,問每一個問題,set 每一個題目,我唔需要擔心『唔講得』,唔會有個紅線畀自己,呢樣嘢喺現今香港傳媒來講,已經好難得。」他說,「記者就係報道事實,不論是八卦、娛樂新聞,就係事實。」

蓋棺之時,《蘋果》對娛圈生態影響是好是壞,只餘歷史方可判斷。


狗仔隊文化開創先河

如果只想舒舒服服做風花雪月的娛樂新聞,《蘋果》或許不是好選擇。同集團的《壹週刊》在九十年代引入本港狗仔隊文化,再由《蘋果日報》在報紙業發揚光大,前社長葉一堅曾在訪問中憶述,昔日娛樂記者與藝人互相依附,夾稿宣傳,一單採訪改幾隻字「發通稿」是常態,有事時卻問不到回應,葉遂決定成立狗仔隊,系統收集明星地址,實行以調查報道方式做娛樂新聞,打破記者與藝人「老友鬼鬼」的行規。

由壹傳媒帶起的狗仔隊文化,偷拍、追蹤明星名人,多年來留下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報道,2007 年《蘋果》捕捉已婚的前廣播處長朱培慶與豔女同遊銅鑼灣,被發現時朱縮在女伴身後,及後宣佈提早退休,行內笑言該照片「令高官下台」。2009 年《蘋果》遠赴美國,透過搜尋系統發現多張藝人的結婚證書,包括劉德華及朱麗倩、黎明及樂基兒、楊千嬅及丁子高等,翌年更揭發鄭中基與蔡卓妍秘密結婚四年,二人即日開記招宣佈已離婚。


甫創刊即遭杯葛的《蘋果》娛樂

因狗仔隊挖掘藝人私隱備受抨擊,《蘋果》甫創刊即遭到杯葛,1995 年 7 月 10 日,當時有約 600 會員的演藝人協會發起「72 小時封嘴行動」,三日內謝絕一切媒體訪問,抗議跟蹤式報道對演藝人造成滋擾及傷害,矛頭直指《蘋果》。

狗仔隊文化令娛樂圈中人不勝其煩,卻令娛樂新聞變得更 juicy、八卦,更受歡迎,高峰期《蘋果》銷量突破 50 萬,其他傳統報紙雜誌也相繼仿效,千禧年代,以狗仔隊手法報道藝人動態的娛樂雜誌《3 週刊》及《東方新地》更相繼成立,形成狗仔隊的全盛時期。

另一單矚目的封殺事件,要數 TVB 封殺壹傳媒,旗下藝人不得接受《蘋果》訪問,至今七年。前 TVB 傳訊部宣傳科副總監曾醒明去年在訪問中形容,兩者關係一向良好,直至 2013 年 11 月 19 日無綫台慶前夕,TVB 不滿壹傳媒支持政府發牌予王維基的香港電視,認為壹傳媒有份號召市民杯葛,令當年台慶收視創新低,下令封殺。

有明裡的封殺,也有暗裡的杯葛。《蘋果》政治立場鮮明,又經常「踢爆」藝人醜聞,不會一味「唱好」,有行內人透露,部分唱片公司經常以「沒有空」、「太忙」等理由,拒絕《蘋果》對旗下藝人的訪問邀約,雖沒有明言,結果卻與杯葛無異。


入職六年的《蘋果》娛樂記者 Carr 表示,入行前已知道《蘋果》記者特別進取、拼搏,不會完全跟「行規」,「娛樂嘅嘢,諗住開開心心,拍個戲宣傳,著得靚靚,但你偏要講啲人哋唔想提嘅嘢。」笑言「(蘋果)係難做啲」。選擇入職,他認為是一種挑戰,「記者就係報道事實,不論是八卦、娛樂新聞,就係事實。」

雖然他坦言,難以評論狗仔文化的對錯,亦承認《蘋果》在編採上有值得爭議的地方,另一方面又覺得,「偏偏就係咁,如果全部都係一式一樣嘅角度,啲嘢就唔好睇喇;讀者揀咗,覺得好睇,呢個就係方向。」


入職六年娛記︰不捨此處的自由

Carr 今日下午在蘋果日報辦公室,備存籌備中的報道影片。本來已盛傳周六是最遲見報日,他想把握最後的時間,盡量完成手上工作「盡最後人事」,希望趕及發布。不過他亦心知,「大部分都無㗎喇,係出唔到就出唔到。」他有心理準備隨時要執拾細軟,最近也已暫停一些進行中的題目,本打算待情況「明朗」再推進。

不過,停刊消息公布一刻,他就知道,剩下的報道都成不了事。走到外頭點起一支煙,他坦言心情平靜,「大家都預咗㗎啦,都係早兩日同遲兩日嘅分別。」心裡有好多遺憾,很多想做的題目再無法完成,最不捨得的,除了一班艱難處境中依然並肩作戰的同事,還有屬於《蘋果》的精神︰自由。

「我諗都唔會再搵得到,無咗就係無咗。嗰種自由係,你做古仔、做題目,去採訪、去發揮嘅自由;諗嘢、講嘢,問每一個問題,set 每一個題目,我唔需要擔心『唔講得』,唔會有個紅線畀自己,呢樣嘢喺現今香港傳媒來講,已經好難得。」

問他娛樂圈失去《蘋果》代表甚麼?他想了一會道,「(娛樂版)可能返番去好悶嗰個位,返番去平行時空,我覺得可惜,唔知仲會唔會有人有呢種精神,去發掘唔同角度、取材。」


【蘋果簡史.顛覆】《蘋果》全彩印刷、大相頭版、動新聞 顛覆傳媒生態 煽色腥取向引爭議 (轉載)

《蘋果日報》明日(24 日)出版最後一份實體報紙,網站凌晨亦停止運作。回顧過去 26 年,《蘋果日報》開創多個報業先河,採取全彩色印刷、著重大量相片、突發新聞,發展動新聞等,顛覆傳媒生態。但如此同時,《蘋果》引入狗仔隊、「煽、色、腥」(煽情、色情、血腥)報導手法及選材,多年來亦引發爭議。

浸大新聞系前助理教授杜耀明指,《蘋果日報》過去一路帶領報業發展,《蘋果》作為大規模傳媒機構仍不斷求新,慨嘆《蘋果》最終敵不過政治發展,《蘋果》倒下後整個傳媒業可能更缺乏創新動力。


壹周刊引領八卦雜誌先河

壹傳媒過去 26 年多次開香港傳媒界先河,1990 年《壹週刊》創辦,初期口號「不扮高深,只求傳真」,打正旗號走流行通俗路線,出 90 年 3 月 15 日《壹週刊》香港創刊後引發轟動,陸續出現同類的「八卦雜誌」如《東周刊》及《快周刊》。

到 1995 年《蘋果日報》創刊,引發報業減價戰,初期一份《蘋果》只需要 2 元,並每日隨報紙贈送一個蘋果,售價遠較其他報紙的 5 元低,而且《蘋果》一反當時報章都是黑白印刷,採用全彩色印刷,著重大量圖像和排版,在 A1 頭版和內篇都附有「大相」,這風格亦陸續影響其他香港報章。

內容上《蘋果》著重突發新聞,創刊號頭版,上半頁是爆料回歸後首屆行政長官候選名單,和末代港督彭定康的訪問,下半頁則以「擊至腦漿濺地血噴牆!」為標題報導命案。過去多年有逾 2,500 宗突發新聞登上頭版。在 2004 年警方採用新一代數碼通訊系統之前,經常出現「記者早到過警察」的情況,突發記者因而拍到一張張獨家、震撼的相片,例如賊王葉繼歡落網、嘉利大廈五級火等。


2007 年引入「動新聞」  以自家製動畫報新聞

而除了傳統印刷,《蘋果》在網上轉營亦是先驅之一,1998 年《蘋果》開始有網上新聞,2007 年《蘋果》引入「蘋果動新聞」,以大量自家製作動畫,模擬新聞事件過程,亦和傳統影像新聞必須以新聞片段為主有極大區別。

浸大新聞系前助理教授杜耀明指,《蘋果日報》過去一路帶領報業發展,《蘋果》作為大規模的傳媒機構,在過去仍不斷求新,報紙走向網上發展、打著政治旗幟鮮明、報紙圖像化、蘋果動新聞等都是實例,顯示《蘋果》過去不斷求新,構思多元內容。

他指《蘋果》未創刊之前,報業較為精英化,報章充當社會領導者角色,思維傾向報導、告訴讀者傳媒機構認為重要的事,《蘋果》則較市場導向,按讀者喜好投其所好。隨《蘋果》發展佔據市場領導位置,其他報章亦要跟隨,形式、內容都更遷就讀者和市場導向,「政治更娛樂化」,亦有不少媒體跟隨《蘋果》製作類似蘋果動新聞的內容,及令新聞報導更圖像化。

杜耀明感嘆《蘋果》最終敵不過政治發展,過去報業市場創新、開拓新路線,多次都是《蘋果》推動,以後缺少《蘋果》,整個傳媒業可能更缺乏創新動力。


煽色腥取向引爭議

但除了開創先河,《蘋果報導》及壹傳媒旗下雜誌,過去的報道手法、選材,亦多次引發巨大爭議。其中最著名的是 1998 年陳健康事件,事件源於 98 年 10 月 19 日,上水天平邨發生倫常慘案,陳健康懷疑「包二奶」,其妻將兩個兒子從住所拋落樓再跳樓身亡,《蘋果》記者之後向陳健康提供 5,000 元召妓,拍下獨家照片,以「不傷家變人辦尋歡」為標題,放在 A1 頭版報導,觸發有償新聞爭議,黎智英事後要在《蘋果》頭版道歉。

《蘋果》亦將狗仔隊文化引進報業,設娛樂突發組,在創刊前開始收集明星地址。創刊號《蘋果》娛樂版在 B 疊刊,開報初期狗仔隊駐守餐廳、寓所門外,等候明星出現時偷拍,揭露藝人私生活,後引來部份藝人不滿,在 1995 年 7 月 10 日演藝人協會發起「72 小時封嘴行動」,抗議狗仔隊報道手法。

壹傳媒集團旗下的《壹本便利》爭議更大,曾在藝人張國榮逝世後潛入他的寓,找出三袋遺物,2006 年 8 月,刊登鍾欣桐在馬來西亞雲頂演唱會期間的後台更衣照,同年 6 月刊登當時 14歲的女童星李蘊的性感照,最終《壹本便利》在 2007 年名義上停刊並更名為《FACE》。



2021年6月15日星期二

三十五年前的反核運動


1982年,香港的中華電力公司及廣東電力公司合作興建核電廠,並選址於距離香港市區五十公里的大亞灣。自此大陸與英國政府經歷長時間的談判以及商界遊說工作。香港政府同時秘密委託了投資銀行Lazard Brothers研究計劃的可行性。然而港府拒絕公開報告書的細節,也拒絕讓立法局議員取閱,為此惹起了反對團體的強烈不滿。

1983年,香港政府宣佈已批准了聯合興建核電廠的計劃。在該 360 億的計劃中,香港會負擔四份一的開支及購買七成的電力。同年12月,大陸及英國簽署了大亞灣核電廠計劃,合組廣東核電合營公司,並從英國通用電氣公司(General Electric Company)購入價值六億半美元的器材,法國國營電力公司法國電力集團(Électricité de France)、法馬通(Framatome)則分別獲得工程監督及反應堆的合同。這項中英合資的合同 1985年在北京正式簽訂。


儘管計劃已經簽訂,港人依然憂慮計劃的造價、安全、對電費的影響、核廢料的處理、核災難發生時的緊急措施等等。為了平息公眾疑慮,香港政府承諾天文台將會監察核電廠的狀況,又強調合資公司會以高規格標準興建及營運。不過,1986年政府委託英國原子能管理局(United Kingdom Atomic Energy Authority)的報告外洩,顯示政府並未有坦誠向公眾指出核電廠的隱憂。儘管政府其後再委託英國原子能管理局研究大亞灣問題,並在1988年提交了夏威爾報告書(Harwell Report),指香港毋須制訂緊急撤離計劃,但反核人士指哈威爾報告書是為香港政府塗脂抹粉,大力強調核電廠的效益而忽視其危險性。


1986年4月切爾諾貝爾核事故導致的北歐核污染震驚世界。當年5月,由長青社、基督教工業委員會、公務員工會聯合會等一百多個團體成立「爭取停建大亞灣核電廠聯席會議」,反對興建大亞灣核電廠。7月13日,聯席會議在全港收集了104萬名市民簽名。同年的民意調查,超過七成人希望停建核電廠。1987年大亞灣核電廠發生建造事故更加激起香港市民的憂慮。



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

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,即七欖 或「Hong Kong Sevens」,是香港最重要的國際性欖球賽事之一。賽事成立於1976年,每年3月下旬或4月初由該週五開始,由香港欖球總會 一連三日在香港大球場舉行,吸引世界各地欖球隊來港參賽,不少欖球迷亦會專程來港觀看賽事 1975年,香港欖球...